4月20日在81美术馆召开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筹备研讨会,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先生做了大会发言。西沐认为,关于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的发起与组织,可以说恰逢其时。成立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能有效地聚合高端资源,解决急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目前艺术金融有三个问题制约产业发展,通过四个任务可以破解行业迷局。以下是根据发言记录整理出来的发言内容。
我们每年发布《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发现,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规模达到近600亿,比2014年翻了近3倍。从高校和金融体系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来看,艺术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问题也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市场弊端日益严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增长迅速,市场结构不断复杂,参与人群越来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也同时暴露了市场弊端,比如失信、定价混乱、退出难等问题。3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艺术品市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依靠资本建构的力量,推动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科学化、秩序化发展。
第二,传统金融体系对艺术金融市场的参与严重不足。从艺术金融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到现在的发展态势,1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银行、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等对艺术金融进行少量、有限的尝试外,证券、保险等方面,基本没有参与。在银行系统中,民生银行的一系列产业链可谓宝贵,而潍坊银行开始了将信贷资源向艺术产业移植的尝试,虽然规模很小,但却做到了常态化,是难能可贵。与传统金融体系相比,创新业态参与艺术金融的热情高涨。以文交所为代表的“平台+互联网”模式发展尤其迅速。以南方文交所为例,从前几年一年10个亿的成交额,到现在一天10个亿的成交额的变化,都说明了创新业态对艺术金融的兴趣之高。传统金融和创新业态的鲜明对比,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缺乏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艺术金融的发展涉及资产化机制及其资产的管理,平台的搭建,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险险种的丰富,产品的架构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从国家、社会到行业各个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和完善。比如质检总局原副局长魏局长倡导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就是一种对于支撑体系的积极探索。但现在,这些支撑体系还不够多,很多关键性的环节还几乎是空白,这都导致艺术金融的发展的不稳定与后继无力。
艺术金融的研究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无论金融界、学界、还是产业界,都对此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当然,艺术金融的研究需要一个发起组织,以“协同创新”的形式,由多家机构共同进行资源的整合。
关于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的发起与组织,可以说,今天恰逢其时。也就是成立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能有效地聚合高端资源,解决急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具体的任务,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围绕实践前沿与学理研究进行学科体系的建设建构;
第二,培养既懂前沿理论研究又懂实践前沿与产业实践的高端人才;
第三,建立健全产业体系理论和标准研究。
第四,强化面向全产业链的规划、咨询、孵化、顾问等支撑服务。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