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金融不断走出理论与概念形态,正在形成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新业态。虽然这一业态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不稳定性,但文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已经或正在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发展格局。
近两年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金融产业,都面临一个大背景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二是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三是“互联网+”、“文化+”这一大趋势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能力在迅速提升。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战略地位与作用,尤为引人关注。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我就中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前沿等问题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中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关于中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我们可以用七个方面来概括总结:
1.文化金融发展的认知在深化,但对文化金融产业的认识模糊,特别是对文化金融产业内在规律与发展机制的认识还在深化的过程中。对文化金融的理解,人们从一开始的文化与金融排异论,到“文化+金融”组合论,再到文化金融合作概念的提出,再到文化金融新业态的认知,进一步到文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律的探寻,可以说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认识过程。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即便是如此,当下,关于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甚或是错误的认识,不少是由于对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内在规律与趋势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所造成的,可以说,对文化金融的认知,还刚刚开始,还很初级,我们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2.文化金融产业的社会需求巨大,但有效路径及其选择能力有限。我们讲,文化金融产业巨大的社会需求主要源自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型。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8700美元,2020年,据估算,会达到1.27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随着人均GDP的快速提升,消费结构的转型速度会超出我们的当下的预计,而其中,文化消费的增长最为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62元,占居民支出16674元的4.5%,可见成长空间巨大;二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能力不断提升,现代文化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拓展,为文化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政策的挤出效应,特别是国家关于推动文化消费、不动产登记、财产税、遗产税等的推出或计划推出,也不断拉动文化金融的社会需求。而与这些巨大的社会需求相对应,我们还缺少释放或消化这些需求的产品或路径,并且创新手段与能力不多、不强。
3.文化金融产业业态不断展开,但深化进展不快,产业规模不足。近几年,文化金融产业的业态虽然生发较快,但大多由于相应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新产业业态的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的后劲不足。首先是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不吻合。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10%左右。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支柱性产业的标准是5%以上,文化产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若干年一定是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而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还不能跟随这一发展步伐。其次,与近百万亿这一庞大的信贷资产规模,甚至是理财产品15~16万亿元的规模相比,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规模都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
4.文化金融产业研究与前沿实践由下而上在努力推进,但缺少落地的体制与政策创新支撑,探索滞后。当前沿研究与前沿实践的推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体制与政策创新就成为关键。如果没有体制与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文化金融产业探索就难以形成大的气候,也就很难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完成大格局的转变。
5.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严重,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路径偏差明显。这种路径依赖一方面虽然很多是源于金融体系的服务惯性问题,但另一方面,更是有对新路径风险识别方面的能力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当下,文化金融还大多延续传统的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路子,没有在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等核心的领域进行创新与突破。所谓穿新鞋走老路,路径依赖严重。
6.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文化财政及其政策发展较快,但文化财政的政策与效能需要提高。这在很多时候是由于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决定的。发展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强调政府投入,到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再到探索“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可以说文化产业政策也在转型中。其中,文化财政与文化金融政策是关注点。无论是文化财政还是相应的文化金融政策,最为核心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国家意志的取向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向不断调适与吻合的过程,并且市场机制是相应财政与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战略方向问题。在文化财政资金运用与政策的制定实施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既是财政资源的拥有者、政策的执行者,同时又是财政资金使用、政策效果评价者,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资金使用、政策的规划和考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务之急是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投资意愿,实现文化资本需求与整个社会投融资能力和意愿的对接,培育新的机制,进一步提升文化财政与政策的效能。
7.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发育进展缓慢,特别是要素市场与文化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产业支撑体系缺失已成为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最为基本的方面:一个是相关产业要素的规范有序地流动;二是产业的价值链的培育与形成,而价值链的建构更多的是需要产业支撑体系的支持,如产权、估值、政策等,无一不是产业支撑体系的组成部分。而目前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下我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所缺失的短板。所以说,不解决支撑体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基础问题,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就难以进入快速、持续的轨道。
二、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
在以往的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对我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概括,并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与评判。
1.文化金融创新的主线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文化金融创新的主线意识,而主线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文化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目前,我国文化金融的创新有一个大的趋向须重视:那就是用过多的外围式创新来掩盖出现的主线,更有甚者,过多的表面化的创新举措淡化了推进艺术金融实质性深化的举措。我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回归到主线上来,必须重视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重视实质性的深化工作。
2.文化金融产业平台化机制问题
可以这样说,平台化机制问题目前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更是一个战略取向问题。金融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要逐渐成为国内支柱性产业,就不能缺少文化金融产业的支持。文化金融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支撑体系保证下的平台化运营。其中,支撑体系是基础,平台化运营是核心。文化金融产业自身发展的复杂性与融合性,也亟需在支撑体系内部寻求创新与突破。面对文化资源的非标特性及文化资产的轻资产特点,现有金融体系及其风控管理难以直接介入,必须有一个中间支撑体系进一步打通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对接的机制,从而完成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进程,而这中间支撑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完成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过程,实现风险管理,提升增信功能,这样才能与现行金融体系实现对接。其二是利用产业支撑体系来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的机制;三是利用金融体系的风险结构化机制来实现文化资产金融化、证券化的机制;四是利用“三公”原则实现产业主体的增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的机制;五是利用平台的聚合功能整合社会资本及要素市场的机制;六是利用平台功能服务产业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形式的融资机制。由此可见,在当下,平台化机制是我国文化金融快速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讲,重视文化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平台化机制的探索,是推动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3.文化金融产业生态圈的建构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体验来创新设计文化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互联化的手段与环境已经成为趋势。因此,文化金融产业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与公共资源进行行业的重构,从用户的角度重新产品设计与功能,积累流量与客户,整合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平台与生态是重点问题。在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重视向移动端迁移的产业发展方向,重视集成化、工具化、场景化、社会化的产品创新方向,在连通融合包括支付、征信、结算、评级、清算等产品过程与小贷、担保、资产管理等管理端体系的同时,打通包括P2P、第三方理财、中小银行等通道或链条,从而构建新的文化金融产业生态。这是文化金融这一新业态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4.文化金融产业支撑体制与体系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同时暴露出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于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宏观管理领域,缺乏战略规划与综合协调,认知新业态、提升服务能力的意识不强,职能交叉、管理简单的问题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强化准确把握文化金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入手,加强部门协调,推动文化金融产业主体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融合发展,引导文化金融产业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与聚集,把建立健全产业支撑配套机制当成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资源的估值及运转平台、要素市场等的建设等,这些都急迫地需要我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来不断建构文化金融产业的支撑体系与管理体制。
5.文化金融产业机制与政策问题
从当下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文化金融的对接或是融合机制还未建构完成;另一个是由于无法形成基于机制机理的明晰的认识,政策的目标往往模糊不清晰,效能不强,难以落地。为此,从机制层面,需要点研究探索,以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为重点的平台化机制建构,即形成以平台化机制建构为基础,推动文化资源资产化进程的机制;从政策层面,就是要以提升政策的针对性、目标性来增强政策的效能。在文化金融产业体系中,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是政策的重要落脚点,但在当下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优势企业、龙头文化项目缺位,更要以国家文化产业改革的政策方针为指导,所以,综合考虑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细化组合国家鼓励类文化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商业性融资政策或政策性融资政策支持。注重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将政府投资杠杆与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补偿相结合,综合利用政策性与金融性双重支持,助推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当然,这些工作无不需要前沿理论与前沿实践的验证与推动。
6.文化金融产业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提升问题
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新兴的业态,尤其是在我国,情况就更为复杂,难度就更大。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产业体系及其支撑体系的发育发展还不完善;另一个是我们的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初级。在这双重的困境下,决定了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必然要走自己特色的路子,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更为复杂的探索,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学习借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我们认为要强化独立的前沿理论研究与前沿实践的探索,以及在这种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总结提升,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模式与政策,以服务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产业发展。
7.”互联网+”、”文化+”与小微文化金融及创新创业发展问题
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是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视角展开的,一开始,由于金融体系已有的惯性,一般是从关注大企业(起码是规模及其以上企业)、大项目开始入手的。面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小微文化企业与文化项目这一基本的常态状况,文化金融该如何发展的确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小微文化企业与项目,小微文化金融可能才是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状态,也是其存在于发展的价值基础,但是面对如何发展这一难题,我们至少面对了大困境:一是面对如此专业与庞大的小微文化企业与项目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建构相应的风控体系与手段;二是金融体系在发展小微文化金融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机制与路径;三是小微文化企业与项目本身的能力与处境还无法达到现有金融体系介入支持的基本条件,如资产的轻质化问题、经营的规范性问题等。随着“互联网+”与“文化+”的不断深入与普及,文化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正在被破解。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征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资源资产化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小微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多元、多样需求的引导下,不断丰富与完善,小微文化金融发展的条件不断成熟。特别是在国家创新创业这一“双创”工程政策的指引下,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其发展的环境及政策支撑力度会不断得到优化与强化。可以说,由于小微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与背景的迅速变化,小微文化金融正在迎来一轮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中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还有不少,如跨界复合人才的培养问题、产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等,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再展开。
(本文根据西沐在2015年5月16日首届中国文化财富榜暨文化金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整理)